中国古代文化对于人情世故的论述,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《礼记》。其中以利害关系的处理为重心,被誉为最具代表性的篇目就是《郑人买履》。这篇文章描写了以郑国宰相子产的购履遭遇店主的三次不同价格,通过智慧解决利益矛盾的过程,使得购买者和卖方都有所得之后而致和。本文将从道德观念、利益处理、智慧应变三个方面来解读这篇文章,以期提供启示。
一、道德观念——以仁为本
在《郑人买履》中,作者始终主张以仁为本来解决问题。比如子产到店时,店主试图使其多花钱,如此行为显然不符合仁者的道德标准。子产则以反问的方式回应“仁者,以仁行之,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用正义话语为自己的利益辩护。又如在第二次买鞋时,店主明显又要价高,子产虽然提出反驳,但仍旧强调了以仁为首要准则,即“位卑未敢忘忧天,事定犹须待阖棺,欲知后事如何,且听我说一声”。这种以仁义之心的处理方式,不仅保护了自己的权益,也不会损害他人的利益,体现了中华古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。
二、利益处理——虚实结合
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,如何在维护自己利益的同时也为他人着想?《礼记》中以实际生活中的购履为例,阐述了通过认真观察、分析对方话语及情态,处理自己的利益以达到“虚实结合”的境界。子产通过两个回击店主的语言反应出商品价值应该是合理的价位,让肆意欺凌投机取巧的商贩 卸下了心中的利益焦虑。这种行为不仅获得了原价购买鞋履的权益,更迈进了商人和买家之间将公平的价值观念赋权,维护市场秩序的必要环节。
三、智慧应变——与时俱进
在《郑人买履》中,作者并没有只展现出“君子不练小人”的形象,而是更注重处理利益冲突的策略和智慧。这篇文章通过子产引导店主的方法,成功绕过与对方的真正对决,从而达到维护自己利益的目标;同时,实现了沟通的隐性功能,即是为与不同阶层的人合作的顺畅开了一个便利之门。在利益矛盾频繁的现代社会,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原则,也在寻找解决本身与他人利益的最佳途径方法时,那么智慧应变是必不可少的。
总之,《郑人买履》虽然是一篇写于两千多年前的古文,但其关于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利益冲突的方法,仍能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启示——只有强调公平、仁慈、谅解,这些仁德美德,才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