注:喜欢历史的点点关注,这里没有冷冰冰的数据,有的只是娓娓道来的历史故事
我们都知道罗贯中先生,写过历史上公认的四大名著《三国演义》,但是你还知道吗?他还写过其它小说如《隋唐两朝志传》、《残唐五代史演义》、《三遂平妖传》、《水浒全传》,还有杂剧《宋太祖龙虎风云会》。
从此可以看出是一个高产的历史演义小说家。尤其是《三国演义》中大量的政治、战争、计谋等专业知识的描写,历来被各朝皇帝、政治家、文人所欣赏和崇拜,甚至满清努尔哈赤当年起兵反明时,所有将领均人手一册《三国演义》作为参考兵书。
那么,罗贯中作为元末明初的一介文人,即使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,若非亲临现场,这些专业性的东西又是如何描写得入木三分呢?
今天就简单聊聊罗贯中鲜为人知的人生,绝对颠覆我们一贯对他的认知。
罗贯中大约生于1330年,当时还是元朝,而明太祖朱元璋生于1328年,比朱元璋小两岁,基本属于同一时期的人。请记住这一点,因为几十年后大才子竟然和朱皇帝有很多瓜葛。
他出生于山西太原(一说是山东东平),幼时在读书就显示出博闻强记的特长,由于元末农民起义四起天下大乱,所以罗贯中并没有走科举之路,而是十四岁时就跟着父亲在苏杭学做生意养家。
父亲发现他志不在此,于是便送他跟着著名学者赵宝丰学习。一直刻苦学了十一年,25岁的罗贯中在此期间领悟了当时流行的戏曲、评书、杂剧等。这为以后多部小说的创造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转眼到了元至正十六年(1356),农民起义更加如火如荼。这一年,义军一重要领军人物张士诚占领了苏杭江浙一带,并定都于此。而这一年朱元璋占领南京一带,势力也是蒸蒸日上。
张士诚恢复农业,发展商业,并礼贤下士广揽天下名人,在江浙一带深得民心。明初诗文三大家(另两人是宋濂、刘伯温)之一的高启大才子也做了张士诚的幕宾,并且受到了隆重的待遇。于是素怀大志的罗贯中也投奔了张士诚。
一山不容二虎,同在长江中下游的张士诚、朱元璋这一对好邻居,自1356年至1367年张士诚兵败身亡而结束,开始长达数年的“相爱相杀”,期间张士诚一方的出谋划策、战争檄文、募兵筹粮等事宜都夹杂着罗贯中的身影。
张士诚对他的工作是相当满意,而朱元璋一方也深深记住了这个充满斗志的年轻人。尤其是在常州之战中,张士诚胞弟张士德被朱元璋手下悍将徐达生擒后活活饿死于南京。此事之后,张士诚与朱元璋关系已经到了不共戴天之地步。
张士诚割据最富庶的江浙又深得民心,常理来说应该能战胜朱元璋。可是张士诚有一个非常致命的缺点,那就是“小富即安”。换言之张士诚格局太小,没有进取之心。只想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“土皇帝”,享受美色、酒肉之欢。但他忘了,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,更忘了卧榻之侧还有朱元璋和陈友谅两只吃人的老虎。
幕僚之中,罗贯中的老师施耐庵(一说非师生关系)和名士陈基都劝谏张士诚“缓称王”,以免成为天下群雄的众矢之的。而自负的张士诚一概不听反而更加荒靡,于是这些高士纷纷离去。
1363年9月,失望之余的罗贯中深知张士诚早晚必败,于是也不顾挽留飘然而去。果然四年之后,陷在温柔乡的一代枭雄张士诚兵败而死。
罗贯中离开之后先在老家太原呆了三四年,时间转瞬到了1368年,朱元璋在南京称帝,是为明太祖。经过几十年战火,天下初定朝廷急需各方人才,于是连续几年通过名人推荐或简单考试(并非漫长的科举制)招募人才。这期间,明初诗文三大家的高启和宋濂纷纷加入了新朝廷。
这一年,38岁的罗贯中考虑再三没有去应试当官。没去自然有没去的好处,从此大明朝多了一个流芳百世的小说家,少了一个无关紧要的小官员。数年之后,同在张士诚手下做过官的大才子高启因一句诗文“龙盘虎踞”,被朱元璋怀疑不忘旧主张士诚而处以腰斩。
几年后又辗转回到杭州,生活不如意,仕途不得得意的罗贯中,决定以西晋陈寿的《三国志》为蓝本,开始了《三国演义》的创作历程。从而通过小说的诉求文字来抒发郁郁不得志的胸怀,同时也算是卖文养家吧。
由于罗贯中追随张士诚长达八年时间,无数次参加与大元朝廷、朱元璋、陈友谅等大佬的军事战役,亲眼见证各军阀的败亡以及朱元璋最终的胜利,期间各方的蝇营狗苟更是清楚无比。
所以笔下的《三国演义》里面大量政治、战争、经济、文学描写可谓信手拈来。到洪武三年(1370),罗贯中写出了三卷。
同年老师施耐庵逝世,打破了他的创作计划,罗贯中暂时停止了《三国演义》的创作,先行整理、修订老师的《水浒传》。一年以后才接着著作《三国演义》,直到大约洪武十三年(1380年),全书才创作完成。
罗贯中著《三国演义》原稿今已经遗失。现存最早的刊本,是明代弘治甲寅年(1496)庸愚子(蒋大器)作序、嘉靖壬午(1522)年刊印的《三国志通俗演义》,世称“嘉靖本”。嘉靖皇帝朱厚熜看后也赞叹有加。
《三国演义》由于影射了元朝尤其是朱元璋时代很多事迹,所以在明朝前期都是私下里传抄的禁书,“士君子之好事者 , 争相誊录 , 以便观览”,它在当时就是非法读物。明朝中期以后,受嘉靖皇帝的推崇影响,宫里司礼监印刷了数百册,一下子便火爆京城乃至全国。
清代康熙年间,毛纶、毛宗岗父子对嘉靖本作了较大的加工修改及评点,使小说结构更完整,艺术形式更加完美,但同时封建正统思想却更加严重。毛氏父子的修改本世称“毛本”,成为后来最流行的版本。
所以《三国演义》开篇的《临江仙》“滚滚长江东逝水”一词,很多人都很困惑,这不是明朝中期大才子杨慎所写的吗?怎么出现在明朝早期作家罗贯中的小说开头呢?一句话,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国演义大都是经过修改的“毛本”。